位置:首页 > 新生报名

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谁提出的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
  • 阅读:
导读:
暗示教学的暗示教学法的原理与方法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出发点有三个:1、愉快:在心理上的放松和没有紧张的状态下(如害怕、紧张、疲劳、厌烦或激动)学习;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

暗示教学的暗示教学法的原理与方法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出发点有三个:1、愉快:在心理上的放松和没有紧张的状态下(如害怕、紧张、疲劳、厌烦或激动)学习;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以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浅皮层和深皮层活动、生理和心理作用、理性与情感等结合的方式;3、暗示作用:通过消除学习障碍的暗示和激发学习潜能的暗示达到师生之间相互影响。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暗示源,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学习(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在有意识,但大多数是在无意识交流的情况下(即暗示),综合各种促进学习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使学生能够获得高水平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水平上强化对学生的相互影响,例如,利用古典和巴罗克音乐刺激学生从主动的状态变为放松警觉的状态。

在暗示教学中,教师中心的角色是很明显的。正是教师能够通过营造友好的学习气氛,通过运用所设计的消除学习障碍和激活新的学习潜能和储备的技术来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才能实现洛扎诺夫的教学原理。洛扎诺夫常常把这种影响学生无意识的手段称为“安慰剂”,它对于扩大学生的认知潜能和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1、期望效应

在洛扎诺夫的暗示理论中,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暗示、无意识影响,从而间接地使学生相信他们在这种方法下学习能够收获比以往都多,其理论基础来源就是1968年罗森塔尔和杰克逊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或者这种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与自我实现预言”的成果支持了洛扎诺夫的假设,这就是为什么暗示教学时要树立教师权威的原因。

2、音乐背景

洛扎诺夫根据一些对大脑的研究成果,认为音乐对右脑的开发和调动人无意识的潜能非常有帮助,它能帮助人们把接受的信息在无意之中送进学习者大脑的长时记忆系统,又能使大脑开启长时记忆的大门,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但是,洛扎诺夫认为,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种抒情、缓慢的古典音乐或巴罗克音乐(一般是50— 75拍/分,最好是60拍/分)才能激发左右大脑两半球最大的功能,增加和延长大脑的活性,尤其是右脑的兴奋对学习外语非常有利。因为在外语教学时,如果只有无音乐背景激活的左脑工作,它负责说话、使用语言的效率是不高的。据美国学者舒斯特(SCHUSTER, 1985年)调查,当信息进入左脑或右脑时,左脑优势的人和右脑优势的人对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是不同的。而如果通过音乐发挥右脑的功能,外语学习的过程会因为音乐的参与,再加上姿势、“心象”(心理表像)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使教学的效果大大增强。帕维奥(PAIVIO, 1979年)也证明,左脑优势的人学习时,容易被记住的语言和词语所激活;而右脑优势者则同时需要语言内容的视觉形象。因为左脑半球更多地负责精确、形式性的语言学习和逻辑、分析性思维;而右脑半球则加工更加形象、联想性的直觉和韵律性语言学习以及具体的、整体的、综合的思维。还有一些研究(STUDDERT& KENNEDY, 1970年)认为,在语言学习上,辅音是由左脑加工的,而元音是由左右脑两半球共同处理的。因此,洛扎诺夫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大脑学习的思想。

当然,对新内容和旧内容,对不同的课型,洛扎诺夫选择的音乐是不同的,他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用的是主动性音乐背景,一种用的是被动性音乐背景。前者一般用于教师主导的新课时,节奏比较轻快、活泼些,如贝多芬的“钢琴和管弦乐队降B大调第5号协奏曲”、海顿的“G大调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等;后者一般用于练习和复习的阶段,音乐比较缓慢、悠扬些,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第40号”、巴赫的“C小调幻想曲”等。洛扎诺夫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利用音乐不仅使学生的大脑放松并处于准备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且使新学到的知识进入他们巨大的记忆系统中。

3、非语言暗示研究

洛扎诺夫认为,教师上课时的面部表情、姿势、态度、讲话方式以及环境变化,都会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向他们传递某种课堂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其理论依据就是1972年心理学家克纳普研究成果,即学生上课时注意教师姿态的情形是:7%是言词,38%是语调,55%是面部表情。

4、信息板块理论

在洛扎诺夫暗示教学中,听力教材在编排上有些特殊,就是外语与母语对照写在一页上,而外语每一行根据难度的大小安排不同的字数,但一般不超过7个词。这是根据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板块学说”原理。米勒从他瞬时记忆的实验结果证明,人在5—10秒之间注意的广度只有7+2或7-2个信息板块,超过这个范围,人就无法在瞬间记忆下来。

除此之外,洛扎诺夫的理论依据还有记忆术、呼吸技术、身体语言研究等等。暗示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介绍新材料之前,教师先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如老师要以沉着、期待的姿态、满怀热情的讲话,目的是通过教师权威、有感染力、诚实坦率的形象进行积极的暗示,克服去暗示性的障碍,唤醒学生的潜意识。这种去暗示性的障碍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批评的逻辑的障碍,如认为学习是不简单的,不可能会有轻松而有趣地学习学习;②情绪的障碍,如认为自己很笨,所以无法完成任务;③批评的伦理(道德)的障碍,如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以自己最好埋头苦学。

而学生则做几种练习:①身体放松练习,如做体操、用手轻轻地按摩自己的脸、胸、手、膝盖、肌肉等;②大脑镇静练习,如闭目想象阳光灿烂的风景、沙滩、草坪……,将自己融入其间,伴随着适当的背景音乐,进行“梦游”,回顾以往学习的乐趣;③自生训练,类似于“过电影”,如学习之前,先自己设想双脚踩着地板,紧靠椅背,手眉轻垂,手放在自己大腿上,闭上眼睛,有“坐在驾驶室”的感觉。

上课开始可以先唱艺术性的教学歌曲,每首歌与一个语法点联系起来,起联结的作用。有时还可以用画有花、风景等背景的图画来展现其他语法点。

2、讲授阶段(即实质性暗示阶段)

这阶段包括主动性暗示(或称主动音乐课)和被动性暗示(虚拟音乐课或被动音乐课)。

(1)主动性暗示:在外语课里,教师把新单词设计成象一台戏,并附有图片,或者将语言教学的课文以“幕”的形式写成,外语与母语并排写着,行行对应,学生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听着伴随的音乐,在内心把这些单词的内容串起来,或读外语部分的内容,心里想着翻译;然后学生看着课文,教师打开选择好的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用清晰、饱满的声音朗读课文,使学生感觉其中夸张、戏剧的成份,音乐起到了把信息带进大脑深处的载体作用。课文每行的句子都不超过7个单词,这样的“节拍”原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内容。

为了控制节奏,教师先柔和地朗读句子某部分或整句,然后再大声读,然后再强调语法或词汇的特点。教师把课文呈现完毕,音乐也跟着消失,整个主动性音乐课的时间不超过45或50分钟。

(2)被动性暗示:用巴赫、亨得尔等人节奏较慢的巴罗克音乐(每分钟约60拍)作背景。教师安静地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尽可能放松,直到所有的学生坐好为止。然后播放音乐直到教师认为学生已经进入上课心理状态并且在音乐的熏陶下呈放松的状态。接着,教师开始以平和、自然的声调朗读新的或复习学过的课文,只有在音乐变化的地方才提高声音。中间没有长时间的暂停,完全由学生决定注意老师朗读的课文还是音乐。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把课本放在一边,然后想象在他们学习的内容及其背景,如一个乡村、自己身处的剧院、有人在舞台上表演某个剧目,等等。学生在睡觉之前,脑中会有可能掠过白天学过的内容情景,教师也要求他们对白天学习的东西“过电影”。

洛扎诺夫并不要求每节课都要用到这两种“音乐课”,开始要求外语教学一周只能进行三节“音乐课”,占总课程的1/3,后来减少到1/5。所有其他有关教学的重要原理则可以在其余时间使用。

3、练习阶段

教师复述课文之后,进行一些问答、讨论活动或游戏活动。因此,所使用的教材必须富有交际性的语言,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有些语法现象教师可以用母语来解释,促进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迁移(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闻一知十等)、对话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自愿上台表演,夸张地表达课文的内容。课后学生没有作业,老师只要求他们在睡觉前和睡醒后各复读一次课文,而且每次不超过15— 20分钟。按照洛扎诺夫本人的说法,作为运用暗示教学的教师,他们必须参加至少240学时的训练课程方可真正掌握暗示教学技术。但其中有些非传统的法则,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借鉴,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包括:

1、教师权威:老师在教学时对所教的专题要象专家一样精通,并且熟练地使用教学方法,课堂上表现出有威望、自信心,但不是冷嘲热讽、盛气凌人或消极地批评学生。

2、学生幼稚化:让学生以孩子般天真烂漫的、无拘无束的态度进行学习,采用轻松、充满乐趣、自然新奇的方式而非稚气十足的方式活动,如比赛、游戏、身体运动、有节奏的练习等,目的让学生有发挥表演的机会。具体的活动方式有教学歌曲、猜谜、读课文画主题、小组速读竞赛、抽签组词游戏、课文重组游戏等等。

3、双层面:即教师同时在有(自觉)意识和无(潜)意识两个层面上传递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势、态度、活动方式、环境等变化去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应该表现出愉快、自豪、热情、精神饱满的神色,不要愁云满面、怒形于色。

4、教师说话语调:教师应该生气勃勃、精神焕发、有声有色地讲授课程,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保持他们的兴趣。如利用喜剧的手法表演历史的片段,象艺术家那样夸张地扮演角色,用抑扬顿挫的声音使自己兴奋,使讲授的内容趣味横生,改良学生的精神状态。

5、节奏:教师以巴罗克等古典音乐为背景,轻柔、平静而有节奏地复述课文,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所选择的背景音乐比较缓慢、一般是4/4拍,50– 75拍/分,教师伴随着这种音乐讲课,做热情奔放、毫无拘束的游戏,将使学生毫不困难地记牢所学的内容。因为这种音乐作用于正在理解问题的大脑部分,不仅对理解无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放松感官,驱使大脑能够考虑那些可能枯燥、单调、难懂的学习内容,减轻思考的烦恼。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心理途径。要求教师特别重视无意识的知觉,尤其是外围知觉,创造愉快气氛,消除紧张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喜悦,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力,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

2.教学的途径。暗示教学法要求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对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内容之间充分协调,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学生对课文的困惑感,使其充满了信心。要把对信息编码的概括向教学单元扩大,使学生从课文的单词、单个句子、单个概念的理解转向整个句子、整个单元的理解上,最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3.艺术的途径。艺术本来就是付诸人的直觉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感染能力强,效果好。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暗示教学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现代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人正是新课程的核心标准。暗示教学法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点:它把教育对象真正置于教育主体地位,它对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暗示教学法是什么

教学中运用人的无意识记忆,把人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得到学生到知识的一种方法。暗示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和创造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彩用一系列的暗示手段,如,优美的学习环境,轻松舒缓的音乐、节拍、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逼真的情景的创设,演生动有趣的短剧,让学生参与到活泼的游戏中,这样,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适于引发学生无意识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全部的身心活动,把把有注意力诱导和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造成一个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超强记忆能力,最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教学《孔明灯》一课,教学开始,教师让学生边听故事边欣赏图画,学生都是故事谜,特别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仿佛看到了1000多年前诸葛亮发明孔明灯,利用孔明灯的情景,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有关孔明灯的一些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研究孔明灯的兴趣。

暗示教学法到底是怎样的呢

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

(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

(2)人的可暗示性;

(3)人脑活动的整体观;

(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

(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

(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扩展资料:

基本原则

(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

(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

(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

(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

(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基本步骤

首先是呈现新的教学材料,教师借助手势、表情介绍要教的内容,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中,和着音乐的节奏,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学生看着课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可以产生有意和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暗示教学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