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生报名

浙江电子工程学校更名,浙江电子工程学校地址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
  • 阅读:
导读:
浙江理工大学更名院校专业: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 1999年由浙江工程学院(后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创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发[1999]255号)成立的全日制

浙江理工大学更名

院校专业: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 1999年由浙江工程学院(后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创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发[1999]255号)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于2000年8月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开始招生。2004年11月,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2006年秋季开始在余杭仓前办学。2011年11月,经浙江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议组评审、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由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共建,与绍兴市上虞杭州湾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上虞新校区。2017年9月,学院整体从杭州市余杭区迁址至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办学。2024年4月,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上虞区是绍兴市辖区,位于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中间,是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绍兴商贸中心以及浙东新商都。上虞区是绍兴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山水唯美、经济发达。曾获 2013年福布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县级市,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7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当选中国百强区。202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3.82亿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双抓双优双突破”行动,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列入全省试点;全域推进新时代八大“美丽行动”,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检复评。,一、办学设施完善,学院坐落于绍兴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 550亩,按照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的要求进行规划,以“省属高校先进水平”的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新校舍二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校区内的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训练馆、田径场、学生活动中心楼、报告厅、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科学楼、艺术楼、钟楼、校史馆、公寓楼等。图书馆舍总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共10层,设有图书、期刊、工具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10个,另设有信息共享空间、3D艺术空间、研讨室、休闲书吧等特色服务区,现有纸质藏书76万册,共享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可访问中外文数据库45个,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180余万种。教学区设有122个多媒体教室,1个录播教室,总座位数12521个;5个语音实验室,总座位数175个,15个通用机房、1个苹果机房,建有包括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合格教学实验中心在内的9个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完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活动场馆齐全,有室内训练馆、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教室、武术教学房、体育舞蹈教室等运动场地及设施。后勤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学生公寓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建有独立洗衣房、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独立的直饮水系统、智能化门卫管理系统和用电管理系统。与校园西侧杭州湾新区派出所建立警校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优美校园环境和完善的办学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机构设置健全,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26号令]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支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和院长开展工作,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建工作部(机关党总支)、人事部(教师工作部)、教务部(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学工部(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科研与社会合作部、财务部、信息化办公室、综合保障部、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设有纺织服装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军训部等8个二级学院(部),及图书馆1个直属单位。,三、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446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高级职称122人,博士学位6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89%。近年来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获得省“教坛名师”、“教坛新秀”、“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厅局级及以上奖励共20余人次,2名教师荣获德国红点奖和国际IF产品设计奖。,四、学科门类齐全,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专业。现有 2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艺、经、管、法、文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学院依托地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办学规模8000余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产品设计、动画为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为省新兴特色专业,艺术与设计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两个学科成功获批省一流学科B类,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部教指委课程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4项,10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各类课题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53项;各类成果及获奖5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17部,获得授权专利340项,软件著作权6项。,五、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院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至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设置创新创业模块,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分层分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工作。学院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成员院校,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与日本上智大学、京都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修读辅修专业,学院培养了近2.5万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六、各类竞赛硕果累累,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体系。学院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均过百, 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奖成绩多次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艺术体育成绩斐然,院女子足球队、体育舞蹈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在省内外多项比赛中喜报频传。全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列中上水平。,七、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学院迁建上虞以来,以服务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包括从机构建设、机制创新、“六加一”行动计划(即以专业系为单位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或乡镇街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上虞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专业转型合作工作”,“争取横向课题或有偿服务合作项目”,“争取地方科技局及社科联的专利申请或纵向科研课题”,“在上虞主办或协办有影响的公益性活动”,“引进在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授从事专业转型教学”等六项合作活动以及“毕业生留虞就业比例”排名活动)、学科及专业方向调整专项经费、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等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工作。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优势,在多个方向与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溪乡人民政府、绍兴市上虞公证处、新天龙集团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白云浙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9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让师生走进上虞、融入上虞、服务上虞、扎根上虞。,八、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院新校区一期由上虞方投资约 13亿元建设完成,为“交钥匙工程”,新校舍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为学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支持学院发展,上虞区委区政府在专业学科转型建设、人才引进、研究院建设、购房补助、交通补贴、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学院正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遵循“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特色办学,深化内涵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其他信息:

浙江理工大学是名校。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动画、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教育部综合改革项目专业(1个):纺织工程浙江理工大学介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学校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在风雨沧桑中生生不息、坚持办学。

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院历史

1979年第一届商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招生;

1980年商用电子系成立,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三个系之一;

1984年商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系更名为电子系;

1985系年增设家用电器专业;

1994年设立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

1996年因学科调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从电子系划出;

1998年家用电器专业停止招生,系更名为信息与电子工程系;

1999年因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00年设立通信工程专业;

2001年设立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点;由系组建为信息与与电子工程学院;

2004年设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点;

2005年设立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

2006年设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

浙江电子工程学校搬哪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998号。浙江电子工程学院已于2017年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之江学院,该校的具体地址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998号,距离原来的校址不远。浙江电子工程学校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杭电的全称是什么

杭电的全称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属于军工事业单位,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一所以信息科技(IT)学科为主导的高等院校。后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被浙江省列为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7年12月25日,学校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高校,也是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中第一所信息技术类高校。2011年,浙江省与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协议,明确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有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信息工程学院临安新校区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职员工2200余人。

建校以来,学校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与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学院、人文与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卓越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保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以及独立设置的信息工程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7个,分别隶属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背景和悠久的经管学科办学历史。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等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等11个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软件工程等6个浙江省重点专业,工商管理等9个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学校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MV)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授予权及同等学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国防特色主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7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