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扩展资料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
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至今《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还编成“安全教育三字歌”。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关于孔子的相貌,历史上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可以确认的是,孔子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个相貌堂堂的山东大汉,一个非常威猛的男人。
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能与圣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呢?圣人的夫人,是什么样儿的风范呢?
大家可能都很向往,也很好奇。
但遗憾的是,这位孔夫人,却隐没在历史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但书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妻子。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妻子。
但是孔子肯定有妻子。因为,《论语》记载着孔子教子和嫁女的事。孔子一生坎坷,出生不久即丧父,十七岁丧母。尽管孔子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却均属同父异母,孔子的哥哥孟皮还是残疾人,跛脚。
孔子能够娶妻,应该没有得到哥哥和姐姐们的帮助。一个“贫且贱”的孤儿,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娶妻生子,除说明孔子品德、言行都有过人之处,同时也证明,那个当初看上他的姑娘,确实是有胸怀、有眼力的。
这个姑娘就是亓官氏,与孔子一样,是宋人后裔,两个人在民族文化上有共同来源,自然也就多了一点共同语言。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19岁的孔子娶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后来,亓官氏还生下一个女儿。两人有儿有女,生活本该是个“好”字,可是,按一些古书的说法,替孔子生儿育女之后,孔子却休了妻,离婚了,是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也曾称作“仳离”。
我们很自然想到,孔子为什么离婚,史书上没有记载。
我们能看到的具体的证明他们夫妻感情恶劣的资料,就是《礼记·檀弓》的记载: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子的儿子孔鲤在母亲去世一年的时候因为思念母亲而哭泣,被孔子斥之太过分了。
从孔子对孔鲤的呵斥中,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夫妻感情太凉薄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礼记·檀弓》说“孔门三世出妻”,孔子、孔鲤还有孔子的孙子孔伋都离婚了。
关于孔子是否“出妻”,什么原因“出妻”,历史上有很多争论。
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这一条说:当时孔鲤的母亲虽被孔子休回娘家,但在她去世后的一周年内,孔鲤作为儿子还可以为她守丧,周年一过,就不应该哭了,孔子听到儿子服丧满后还在哭,认为有悖于礼制,因而责怪孔鲤。
今天的我们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有限,很难确定孔子离婚的原因。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夫妻感情确实不好。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卒,先孔子七年去世。当时孔子正在卫国,期待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夫妻已经十几年没见面,可见早已互不相干了。
孔子的弟子们应该都熟悉和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所以在《论语》中没有一条记录的文字。
因为缺少历史记载,亓官氏的喜怒哀乐一直沉寂在历史中。
孔子死后,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建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
直到宋朝,儒学更加兴盛,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亓官氏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
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她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
无论是供奉也好,“出妻”说“被离婚”也罢,其实都与亓官氏无关。
亓官氏的命运,正是历史上无数女子的命运,她们的人生就像自然界的花草,开了、落了,她们为家庭、为子女默默奉献了一生,却群体性地隐没在了历史中。
孟子的师傅到底是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子思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的较大影响,主要还在于他的思想方面,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然而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有久远的历史渊源。据说,尧让位于舜时就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周公也力倡“中德”,他曾经强调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
在古代材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后来,子思作《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思
孟子和孔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人并称为“孔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郭店楚简中儒家著作是孔孟之间缺失的重要链环。
孔孟之间的传承应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思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