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生报名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考试时间,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及考试时间安排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
  • 阅读:
导读:
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条件和时间是什么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条件和时间如下: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和报名时间。想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的话,如果是考非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

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条件和时间是什么

在职研究生考试报名条件和时间如下: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和报名时间。

想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的话,如果是考非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满两年以上就可以报名了可以通过研招网报名,报名时间是10月,考试时间是12月,和全日制统招研究生的报考方式和报考条件一样。

如果是报考管理类专业,需要专科毕业满五年,本科毕业满三年,硕士博士毕业的人员也需要毕业满三年。报考之后,由招生单位择优录取入学,由于一年只能报考一次,而且是先考后学,所以需要积极备考。

二、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条件报名时间。

同等学力申硕是在职研究生一种比较简单的报考形式,因为它报考入学的时候是不用参加考试的,只要自己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就可以报名学习,后面通过院校审核就可以进入学校参加课程了,如果本科学位满三年就可以申硕,全国申硕考试成绩合格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就能拿到硕士学位证书了。

如果自己没有本科学位,是不能申硕的,申硕考试的报名时间是3月,考试时间是5月,课程的报名时间是相较灵活,可以随时报名学习。

报考注意事项:

首先,在职研究生备战期间务必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制定详细的在职研究生复习计划,特别是专业课和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复习得越早越好。眼看二月又要结束,考生们务必要着手准备复习,不要等到准考证出来了才意识到复习的紧迫性。再就是各科复习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目的的复习才能最终达到效果。

其次,区别各科的复习备考方法。

在职研究生英语考试,单词是基础,其次是真题,加强阅读。GCT数学考试要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勤练真题和使用口碑较好的模拟题适当地进行自我测试,但切勿题海战术。综合知识的考试要吃透考试指南的具体知识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在职研究生报考

在职研究生报考时间及考试时间

报考同等学力

1、春季招生时间在3月左右,秋季招生时间在9月左右,考生在招生时间范围内登录院校网站进行报名;

2、由院校对考生的报名信息进行审核,并为通过资格审核的人员发放录取通知书;

3、被录取人员根据要求办理好入学手续之后,加入课程班进行学习;

4、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业且修满学分的学员,参加院校组织的结业考试;

5、学士学位满3年者在获得结业证书后,可申请硕士学位,需在3月登录学位网申请报名;

6、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在每年5月统一举行,考生需在指定时间参加考试;

7、通过考试之后如能顺利完成论文答辩,由院校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报考专业硕士

1、统一在每年10月进行招生,考生在招生时间范围内登陆研招网完成报名;

2、11月参加现场确认,有关现场确认具体的时间以及地点,考生可联系院校老师进行咨询;

3、完成现场确认后,考生即可在12月下旬或者次年1月初参加初试;

4、如考生初试成绩符合国家线及院校分数线,可在来年3至4月参加复试;

5、考生通过两项考试后,由院校择优录取,被录取人员即可参加课程班学习;

6、修满学分并且通过论文答辩的人员,由院校颁发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报考高级研修

1、一般全年均可参与报名,具体时间由院校制定,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院校网站完成报名即可;

2、通过院校资格审核的人员,可加入课程班进行学习,没有入学考试;

3、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业,学员需要参加院校组织的结业考试,通过考试获得结业证书。

报考中外合办

1、一般全年均可参与报名,具体时间由院校制定,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院校网站申请报名;

2、通过院校资格审核的人员,需要参加院校自命题入学考试,成绩符合分数线即可进行课程学习;

3、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业并且通过结业考试,由院校颁发结业证书;

4、参加论文答辩且答辩通过者,由院校授予国外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和时间

在职研究生有四种考试:

(1)一月统考,专业有MBA, MPA, MPACC, MEM, JM。报考时间同全日制考研,每年十月报名,次年一月考试。

(2)5月同等学力申硕,先入学,后考试。除了原来的33个专业,2013年开始,考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护理学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硕的途径取得硕士学位。

流程如下:一般来说,具有学士学位并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学员,在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通过“每年5月举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硕士学位证书。

路线图:免试入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修满全部学分获得结业证书——通过综合学科、英语统考,学分四年有效——撰写论文,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时间表:

◆两次:一般来说,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每年春秋两次招生,由于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研究生课程班都是采取“先到先得”,名额报满为止,因此如果是选择一些热门专业,有意报考者zuihao提早报名申请。

◆4年: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必须修完研究生课程班所有课程,修满学分后才可以报考全国同等学力统一考试,学分在4年内有效。这也意味着,每个申请者有4次的机会参加全国同等学力统一考试。

◆5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考试在每年5月份举行。

(3)十月联考,共有17个专业,其中工程硕士,风景园林,兽医,中职教师,农业推广硕士要参加GCT。

报考流程:每年7月初网上报名,7月末现场确认,十月考试。

(4)自主命题形式:专业为软件工程硕士。以同济大学为例,每年2次招生,春季报名,秋季入学;秋季报名,次年春季入学。

在职研究生的大多数专业报考条件都是国民教育序列本科3年工作经验,且有学士学位。

本科无学士学位,一般专业不容许报考,即使容许报考,也要求四年工作经验,录取分数也要高于本科有学位的,且录取人数不能超过总人数的10%。

部分专业专科5年工作经验可以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与体育硕士。

部分专业不限制工作年限:工程硕士里的电子与通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硕士。兽医,风景园林,农业推广也不限制工作年限,但要求有相关工作背景。

具体考试科目,招生院校,可以到学位网,或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者各院校官网查询。

在职研究生,不脱产学习,不迁户口,不调档。一般周末上课,不容许网络授课,因此,报考一般都是就近原则,报考时,先到所在城市院校官网查询招简,或者先确定专业,再到网上查询招生院校。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在职研究生报考时间和资格

你先了解个大概情况,斟酌后再定考哪种在职研究生?

在职考研也有三条途径即统考、GCT考、自考(就是同等学力申硕)。1统考(一月联考);就是10月报名次年1月考,目前统考生有九个专业(MBA、MPA、MPACC、JM、MTA、MEM、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既有全脱产班也有半脱产班,适合在职人员考,其中管理类要求本科毕业满三年(至研究生开学年的9月1日满三年),其他专业应、往届生都能报考。统考生属学历教育、发双证(毕业证加硕士证)。毕业证代表学历,有研究生毕业证你的学历就变成了研究生,可以晋级、晋升职称、也可考要求研究生学历的职位。2GCT考;6月25-7月10日报名10月考,大部分专业报名条件为本科毕业并拥有学士证满三年(至报名年的7月31日满三年),只有计算机、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刚领上学士证就能报考,GCT研究生发单证(只发硕士证不发毕业证)由所读大学颁发硕士证,各专业都有半脱产班。3自考;没工龄限制,入学不用考,自愿缴费读某校的研究生进修班,所学各门功课学校考都及格,大学只能给发个研究生结业证,你三证齐全(研究生结业证、本科毕业证、学士证)并且学士证满三年,就达到了研究生同等学力,本人提出申硕申请,经教育部验证核准后就有资格参加每年5月国家组织的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国考及格的由国务院学位委颁发硕士证,各大学的研修班有各种形式如全脱产、半脱产、函授班。GCT考和自考研究生都属非学历教育,没毕业证,读完这两种研你的学历还是原来的本科,不能考要求研究生学历的职位,但这个硕士证在晋级、晋升职称时顶用。获双证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统考(一月联考)。如果读了GCT研究生或自考研究生,又想拿研究生毕业证,那就得重新参加一月研究生统考被录取后再重头读统考的研究生。统考、GCT考、自考是三个不同的体系,学分不能互顶,必须重新考从头读。如果对目前工作不满意,获取双证很有必要,好单位聘人要双证生;如果现在工作挺好,考个GCT或自考研究生都行,反正这个硕士证在晋级、晋升职称时按研究生对待。GCT研究生、自考研究生不转户、不转档、不派遣(读完研后回原单位),对找好工作意义不大。统考最难,自考次之,最好考的是GCT研究生。何为全日制?不能简单地认为全脱产学习就是全日制,我们应以人事局的解释为标准。“一月份考上的研究生为全日制研究生,6月份考上的大学生为全日制大学生”这是人事局的标准答案。人事局是大老爷,大老爷说了算。只要是一月考研录取的,不管采取哪种形式上课,比如(全脱产、半脱产、周末班)都叫全日制研究生,都发双证。全日制不代表全脱产,全日制是统考(一月联考)生的代名词,双证研究生就叫全日制研究生。除了一月研叫全日制外,别的研就是全脱产上课也不能叫全日制。同理只有6月份考上的大学生才能发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也就是人事局所说的全日制毕业证。至于自考、成考大学生,只能发自考毕业证和成人毕业证,自考和成考大学生就是全脱产上课也不属全日制大学生。全日制成了统考生的代名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