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劳动力统计的意义。
答:⑴ 劳动力统计是劳动力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⑵ 对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⑶ 劳动力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之一。
⑷ 劳动力统计是劳动保障统计各项内容的基础。
1 劳动力 =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 劳动是人的生产性、经济性的活动,劳动力则是指人从事劳动的能力。
3 劳动力的测量就简化为劳动者数量的测量。
4 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如何主要有四个判断指标,即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
答: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是组织劳动力统计、研究劳动力状况的基本依据,是认识劳动力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改革的意义。
答:⑴ 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⑵ 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从市场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出发,能够客观地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同时,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与国际通行的劳动力指标相衔接,统计资料具有国际比较意义。
简述我国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差别。
答:⑴ 产生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照搬原苏联模式;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参考了国际上主要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劳动力市场统计标准的决议文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是我国自行开发的。
⑵ 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机构不同。(图)
⑶ 理解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理论上不承认失业,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对就业人员有了一个进一步细化,即根据就业人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就业地位和就业身份来划分就业人员的基本指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点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缺陷:
⑴ 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被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
⑵ 因在理论上不承认失业,因此也未设置“失业”的指标,将事实上的失业现象定义为“待业”,解释为“暂时等待国家给分配工作”,并将该类人员归属为不在业人口,与其他不要求就业的不在业人口等同看待,视为与社会生产、社会劳动无关的人员。
⑶ 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一旦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家都可以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社会劳动。
这套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5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6 劳动力资源具有开发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7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指标定义为: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和
8 劳动力资源总量是个时点数据,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数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数。
9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他们或者正在从事,或者正在积极寻找某种工作。
10 经济活动,是指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11 处于就业和失业状态的人口,就是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
12 经济活动人口数是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数之和。
13 军人是一个特殊就业群体。
14 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没有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15 16岁及以上非经济活动人口主要有:在校学生、待学人员、家务劳动者、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者、其他无就业愿望的人员。
16 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各项指标数据,是从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或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资料中取得。
17 失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等指标也都属于此类特殊时点指标。
18 什么是社会劳动?指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性的,即以取得收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和服务劳动,而不包括那些非经济性的,诸如义务和公益性质的无酬劳动。
19 就业优先原则,又称一小时原则,即在规定的参照期(调查周)内被调查者从事了有收入的劳动在一小时以上即为就业。
20 进行劳动力统计计算时,不算乡村就业人员,因为流动性太大。
21 我国传统劳动力指标体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全面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是由职工人数、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和乡村劳动者人数三部分加总而来的。
22 就业人员指标的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一年一次)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一季度一次)等直接调查;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统计报表制度。
23 就业人员中包括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两部分。其他就业人员一般是指按现行规定不作为职工统计的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和雇佣的港、澳、台人员及外籍人员等。
24 对失业人员规定有年龄的下限(16岁),但没规定年龄上限。
25 具有劳动能力,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26 “一定时期”与就业人员指标的参照期相同(在劳动力调查中为一周)。
27 我国的城镇劳动力调查中规定的此参照期为3个月。
28 事实上我国的失业统计仅仅是城镇失业统计。
29 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统计有两个数据来源: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
30 城镇登记失业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系统统计。城镇调查失业是由国家统计局。
31 城镇失业登记工作开展始于1978年。
32 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自1995年开始试点,2004年9月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通知。
33 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统计主要从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政府劳动部门的失业登记;另一个是国家统计部门的直接调查,包括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
34 就业不足人员,又称不充分就业,指在就业人员中,因非个人意愿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不足20小时,并且正在寻找或者愿意应聘更多工作的人员。
35 判断就业不足人员的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到20小时,也就是法定劳动时间的一半;二是工作时间短并非个人意愿;三是本人正在寻找或者希望应聘更多的工作。
36 我国目前尚未广泛开展对就业不足人员的调查。
我国劳动力统计对就业的定义是什么?
答: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我国劳动力统计中是如何定义失业的?
答: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有机会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人。
37 有酬就业人员,是指所有为某一经济活动单位或他人工作,并按事先约定,按期从工作单位或雇主处领取工作报酬的人员。
38 自营就业人员,是指所有直接从事或参与经营,并直接从经营利润中取得经济收入的人员。
39 有酬就业人员 - 员工 自营就业人员 - 老板
40 有酬就业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为他人工作,工作成果为他人所有,是遵循雇主或经营管理者的指示、要求而工作,对工作成果并不负完全的责任,也不承担经济风险,而仅仅是靠其所付出的劳动取得劳动报酬。
41 自营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是为自己工作,拥有经营决策权,并承担着全部的经营风险,其经济收入与经营利润密切相关。
简述有酬就业人员和自营就业人员的本质差别。
答:⑴ 有酬就业人员没有经营自主权而自营就业人员有经营自主权。
⑵ 有酬就业人员的收益主要是以企业的工资收入,而自营就业人员的主要收益来自企业本身。
⑶ 有酬就业人员的去留主要由其雇主决定,而自营就业人员完全由自己决定。
42 职工是指所有在各类单位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工作单位按期支付工资的就业人员。
43 判断一个就业人员是否应统计为职工,主要有两个标志:⑴ 在单位工作 ⑵ 以工资形式取得报酬。
44 不算职工的有:⑴ 离退休再就业人员 ⑵ 在单位工作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
45 职工人数的计算原则主要有:⑴ 各单位的职工人数本着“不重不漏”的前提进行统计 ⑵ 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报道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了当月工资,均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
46 为保证达到不重不漏,一般采取的方法有:⑴ 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 ⑵ 谁发基本工资谁统计⑶ 职工档案所在的单位先统计。
47 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特点:范围广、关联性强、指标不多,但分组很多、某些指标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48 劳动力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⑴ 总量指标数值应力求全面,不能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 ⑵ 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要正确区分,分别用正确的方法统计准确 ⑶ 对一些难以确定的状态要力求准确判断 ⑷ 要正确处理计划数、编制数、统计数的关系
49 全面报表制度是指由政府统计部门制定统计报表、按级下发到基层单位填表、再逐级上报汇总的一项制度。
简述全面报表制度的主要要求。
答:⑴ 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级统计部门或基层单位只能在完成国家报表人物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需要增加若干统计指标。
⑵ 报表实行逐级布置,直到基层单位,然后再逐级汇总直到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
⑶ 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
⑷ 工作程序的时间性要求较严,一个地区或单位的迟报可能对全国资料的按时汇总都产生重要影响。
⑸ 要求统计尽可能全面。
论述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缺点
答:1 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点:
⑴ 能充分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日常行政管理记录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降低直接统计调查成本。
⑵ 这种以日常管理记录为基础的统计资料最适宜反映现象发生过程和计量时期指标。
⑶ 因采用逐级汇总方式,各级汇总单位也都能取得本单位本地区的数据。
2 统计报表制度的缺点:
⑴ 实际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少,只是都分散在基层单位身上,以加重基层单位工作负担形式表现出来。
⑵ 这种以管理记录为基础的调查方式受管理权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⑶ 对资料的全面性要求较强。
⑷ 与直接调查相比,依靠日常行政记录的统计报表方式获取的数据对一些时点现象不太适宜,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50 目前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劳动统计报表主要有:⑴ 就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 ⑵ 工业、建筑业职工人数和工资情况 ⑶ 职工人数增减变动情况 ⑷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⑸ 职工个人收入情况等。
51 关于劳动力统计的报表主要有:⑴ 城镇劳动力供给情况 ⑵ 企业下岗人员情况 ⑶ 离退休人员情况 ⑷ 城镇失业人员情况 ⑸ 企业人工成本情况等。
52 劳动力抽样调查是指为了准确及时地反映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对某一地区人群进行的随机抽取调查情况。
53 简述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特点
⑴ 从总体中按科学方法抽出一部分劳动者进行调查,而不对全部劳动者进行调查。
⑵ 调查对象是劳动者个人,而不是单位。
⑶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询问,而不是由调查对象填表。
⑷ 调查资料不是逐级汇总而是超级汇总,因而能提供多种交叉分组的资料。
⑸ 计算方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按一定的方法由样本数值推算出总体的各项指标数值。
⑹ 虽然从统计部门本身来说,比全面报表制度增加了工作量,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54 中国劳动力调查的调查范围是全国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的所有地区。调查对象是在上述地区居住的全体中国居民,不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
55 在各季度的调查中,第三季度调查范围是全国城乡,其他三个季度的调查范围为全国城镇。
56 调查采用分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样比约为1‰。
57 将未工作人口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失业人口、休业人口和非经济人口。
58 调查的组织工作基本上分三个层次:⑴ 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设计抽样方案和调查表 ⑵ 统一调查项目的解释、编码规则的制定、录汇总程序的编制 ⑶ 资料的汇总分析
59 劳动力调查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⑴ 严格调查样本的抽取 ⑵ 要认真选聘和培训调查员
⑶ 能否取得被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也是调查资料是否准确的基本条件之一 ⑷ 调查时,要善于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询问方式,从而获得可靠信息 ⑸ 集体户、流动户等特殊群体的调查是抽样调查的难点
60 行政记录是指政府机关按照某一特定格式所记载的企业发展情况及个人综合情况的记录。
61 简述行政记录在劳动力统计中的作用
答:⑴ 由于行政记录具有经常、详细的特点,因此可以为统计调查提供大量的资料,也是统计调查的基础和补充。
⑵ 行政记录在采用计算机手段以后,记录的情况更加详细,对行政记录略作加工,就成为统计调查的资料。
⑶ 大大提高了统计的工作效率,降低统计的费用成本。
62 目前可被劳动力调查所运用的行政记录有:⑴ 单位人员名册及增减变动记录 ⑵ 单位考勤记录 ⑶ 单位对劳动者发放劳动报酬等费用方面的记录 ⑷ 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记录⑸ 职业介绍所中有关劳动力方面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