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自考专业

07年4月北大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1)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本站整理
  • 阅读:
导读:
  第一章 绪论
  1、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即刺激度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因变量: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

1、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即刺激度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因变量: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3、因变量的信度、效度和敏感性

(1)信度:即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得分很高(结果好),有时得分很低(结果差),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或测量被试反应的方法)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叫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子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4、额外变量: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叫做额外变量。

有些额外变量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将其消除,有些额外变量却是没法消除的,控制这些额外变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都保持恒定。因此,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5、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优点:(1)做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效率要高;

(2)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易于保持额外变量的恒定;

(3)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6、交互作用:在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这就叫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7、心理实验的一些规则

(1)自变量至少是以两种水平存在的。换句话说,自变量不能只有一个水平,一个水平不能反映事物的变化,它自然也不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则用纵坐标表示。如果实验包括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那么,一个自变量用横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则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8、主试、被试、指示语、实验者效应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在做实验以前,主试者向被试者交代任务,即告诉他实验的要求,他应该怎么做,这些话叫指示语。指示语应该标准化,常把指示语用口语的方式写下来,念给被试听,或录下音放给被试听。

对指示语的要求是:①在同一个实验中,指示语前后应统一;②指示语要让被试能听得懂,不要用心理学上的专门术语;③在做实验安排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到被试过去的经验和习惯,要向被试交代清楚,解除他的顾虑;④指示语一定要准确,全面。为了避免额外变量的影响,指示语还要简明、扼要,不能让人产生歧义。

(4)实验者效应: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防止实验者效应的方法很多,例如,用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的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第二章  实验设计

1、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的实验。

组内设计: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2、组内设计的优点

(1)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3)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3、组间设计的优点

在组间设计的条件下,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因此,一种自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我们事先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我们必须采用组间设计。

4、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方法

(1)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2)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有:①匹配被试,即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②按随机的原则把被试分配到各组中去。

5、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克服其缺点的方法

(1)组内设计的缺点在于,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的顺序会造成麻烦,自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生混淆。

(2)消除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有:①完全平衡的方法;②拉丁方的方法。

6、混合设计:一项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7、p.27上的图2-5:背诵方式与时间对延缓再认的影响

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这个实验采用的是什么设计,为什么?这个实验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存在不存在交互作用?

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记忆的方法,它有4个实验条件(数字、复述句子和想象);一是背诵时间,它有5个实验条件(背诵2、4、8、16、20秒)。因变量是再认的正确率。这个实验运用的是混合设计:记忆方法是组间设计,即每一个被试只用一种方法记,因为各记忆方法之间将产生自变量的混淆。背诵时间是组内设计,即每个被试都要做几种背诵时间的实验。因为属于练习阶段的实验只能采用组内设计。

本实验的结果说明,四种记忆方法想象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句子、复述,数字的效果最差。四种方法都是随着背诵时间的延长记忆的效果越来越好。

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因为图中的四条线没有交叉,都随着背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再认的正确率。

8、设计一个实验检查两种饮料哪种更受消费者欢迎

两种饮料分别为A和B.取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看见或摸得到。两种饮料分别倒进两只杯里,让被试者品尝,并指出他更喜欢哪种饮料。一半被试先饮A,然后饮B;另一半被试先饮B,然后饮A.分别统计选取两种饮料的消费者的数量,选取哪种饮料的被试者多,哪种饮料就更受消费者欢迎。

9、设立控制组,或叫对照组的实验

设计一个验证是否存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实验。

找两组人数和条件都相等的被试,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制定两个识记材料A和B.

两组被试都学习材料A,而且学习的时间或遍数都相等。只是在学习之前控制组不学习别的材料,实验组则学习材料B.学习完材料A之后间隔相等的时间检查两组被试对材料A的保存量。如果两组成绩相等说明不存在干扰的作用;如果实验组的成绩低于控制组,说明实验组在学习材料A之前学习了材料B,产生了前摄抑制的作用。

两组被试都学习材料A ,而且学习的时间或遍数都相等。只是学习之后,在相等的间隔时间里,控制组不学习别的材料,而实验组则学习材料B.然后检查两组被试对材料A的保存量。如果两组成绩相等说明不存在干扰作用,若实验组的成绩低于控制组,说明实验组在学习材料A之后学习了材料B,产生了倒摄抑制的作用。

10、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1)非实验方法的两个特点:第一,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听任事情的自然发展。

(2)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情景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

进行自然观察时,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但可给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

(3)调查法,其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

进行调查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调查的样本要随机选取,第二,调查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4)相关法,考察两种测量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相关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但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5)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它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