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自考专业

自考“环境心理学”各章重点(4)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本站整理
  • 阅读:
导读:
  4.☆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①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②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③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④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个人空间一词最早由

4.☆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①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②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③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④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个人空间一词最早由凯特兹于1937年在《Animal and Men》一书中提出。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了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霍尔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会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旆中;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

6.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边界调整功能。☆边界调整功能是由奥尔特曼于1975年提出的,认为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⑵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平衡亲密程度模型是由阿盖尔和迪安提出的,埃罗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⑶保护功能。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的保护功能还体现在可以调整感觉输入,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边界调整功能。这只适用于两个女性或异性间的交往;在两个男性间,亲密关系并不会使他们的互动距离减小。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⑷交往功能。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7.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①实验室止步法是让被试站着不动,另一人逐渐靠近他,当被试感觉到对方已经达到适当的距离时便要求停止。②在个人空间的研究中,投射和社会情境模拟是运用最广的方法。投射法是假设被试与剪影的相对距离反映了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距离。③自然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研究者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拍下自然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并利用地上的砖、人行道上的区间等线索测量被试间的距离。

8.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⑴物理情境。物理空间的特征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①个体对空间的利用情况反了他们对安全的需要程度。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②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③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④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①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②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③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①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②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③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处于合作状态,人际距离较近,④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⑴文化和种族。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⑵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⑶年龄。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⑷人格因素。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9.斯基恩做了一个实验,给被试一系列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和主试的空间距离分别为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结果,被试在个人距离下的学习成绩最好。米勒按霍尔划分的四种人际距离,让学生分别在这四种距离下接受教师的传授,结果表明,亲密距离下的教学果好于其他三种情况。

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当实验人员距离泉30厘米时,与距离为150厘米和300厘米相比,使用喷泉的人数较少了。

10.☆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①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②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③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第十章 拥挤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4.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6.拥挤对动物生理的影响是有研究证据的。对在过分拥挤条件下生活的动物的尸体解剖表明,由于受到过分拥挤环境的压力,结果有明显生理损害的迹象。

7.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有关拥挤对动物行为产生的影响最著名的是约翰B?卡尔霍恩用大鼠做的实验。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类似于大鼠这样的分裂行为。

8.☆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带来的是:混浊的空气,烦恼的嘈杂,紧张的情绪,这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拥挤对个体的影响:⑴对生理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还会出现手掌出等症状。⑵对情感的影响。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由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总之,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⑶拥挤与疾病。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9.☆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10.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①拥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③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④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11.☆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⑵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⑶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⑷交通拥挤与出行。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12.☆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1)干预措施:①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2)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一个熟悉的、有条不紊的环境比混乱、陌生的环境让人更感到宽敞;在同样的密度的情境中,与陌生人相处比与熟识的人相处更容易感到拥挤。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1.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建筑与行为的关系的理论:⑴建筑决定论。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⑵建筑可能论。建筑可能论认为建筑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⑶建筑概率论。

3.☆☆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⑴私我。建筑内部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过程中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⑶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是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⑸家具。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