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关系。
答: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指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或书本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从中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引出正确的结论。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不等于随心所欲,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为什么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答:“两个凡是”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在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中遇到的严重障碍。所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不能抓住一两句话断章取义,任意加以割裂和歪曲。
真理是不能穷尽的,毛泽东思想也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指示逐字逐句照抄,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谈不到正确解决任何问题。
所以,从表面上看,“两个凡是”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答: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次,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问题还要引起争论,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第三,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这场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行,关键在于思想路线,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所以说,这场讨论意义重大,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4、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宣言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其为“宣言书”?
答: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极其重要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之所以称其为“宣言书”,是因为它们是在关键时刻,即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时期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受到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和进一步贯彻实行有着重要意义。
5、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答:“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过去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所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两个凡是”办,就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定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准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因为全面改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过程中,先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一系列成果,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邓小平是怎样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既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的特点出发,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直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说,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