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自考专业

自考“组织管理心理学”笔记(上)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本站整理
  • 阅读:
导读:
  填空、选择、判断题:
  1、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生存的(手段)。
  2、针对组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职能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控制、协调)等过程。
  3、(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
  4、现代管理的特点是:主导思想上更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领导行为;)管理手段上强

填空、选择、判断题:

1、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生存的(手段)。

2、针对组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职能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控制、协调)等过程。

3、(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

4、现代管理的特点是:主导思想上更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领导行为;)管理手段上强调(科学化、定量化)。

5、组织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6、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首次提出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7、构成组织管理心理学理论系统的相关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8、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手段是(情影模拟测验)。

9、评价中心最重要的方法是模拟情境测验,其中又包括(公文包测验、角色扮演、小组相互作用测验)。看一下书能用自己的话说上来就可以了!

10、用评中心评价、考核、选拔人才(科学性强,可*性高,经济效益明显,便于挖掘人才,避免盲目用人和任人唯亲)。

11、管理的核心心就是(盈利)

12、(泰勒)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3、泰勒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14、集权式的组织结构,是一个(高度结构化、规范化、不受个人支配的组织)。

15、泰勒为代表的是X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为代表的是“Y”理论。

16、管理科学学派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以运筹学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手段、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

17、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莫尔斯、洛希)他们发表了《超Y理论》一文。

18、关于人性的假设,就成了组织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

19、有关人性的假设有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

20、以X理论的人性假设为指导思想,必然导致(严密控制)和(监督式)的管理方式,采取所谓(任务管理)的措施。

21、(泰勒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体现,(任务管理)的主张就是在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炮制出来的。

22、科学管理的一些方法,诸如(标准动作、标准工具、计件工资、劳动定衡原理、计划控制原理)等等,一直被沿用至今。

23、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系列中有几个著名的实验分为:(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根据这些发现,梅约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内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24、梅约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

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工作、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管理者不应只注意(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而应更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在奖惩方面,提倡实行(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管理者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仅要负起组织生产的责任,还应职工与上级之间充当(联络人)。

25、在美国,(参与管理)的典型所谓(斯肯化计划)。

26、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出发,管理者的主要角色既不是生产指挥者,也不是单纯的人际关系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

27、“复杂人”的假设只强调了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性中共性的一面,忽视了普遍性,所以也是有失偏颇的。(√)

28、性格的一种特性反映为(控制取向)。认为自己是自身命运的主宰的人,是(内控型的),认为自己受命运摆布,受上天安排的人,是(外控型的)。

29、内控者更适合从事(开创性的和行为不受约束的工作),而外控者则较适合从事(常规化的、按规行事的工作)。

30、成就需要强的人会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追求更佳的工作业绩。(√)接受挑战,但又不过于艰难而无法成功,他们需要从这成功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他们喜欢(难度适中)的工作。

31、受冒风险的人在人事决策上所用时间(较少),且用以进行判断抉择的资料(较少)。

32、性格与职业相适应时,工作可取得最佳绩效,而人也获得最大满足,使组织人事状况相对稳定。(√)

33、行为塑造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正面强化、反正强化、惩罚、消退)。

34、强化手段可以有不同的时间组织模式:(连续强化又叫完全强化)、(间歇强化)。

35、人在解释行为时,要看行为是由自由意志控制所致——内在归因或个人归因;还是由外部力量所驱使——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

36、归因理论揭示了一些意味深长的现象——归因误差。常见的归因误差有:(1)由于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受到对行为者习惯风格的认识的影响。(2)对自己的行为和对别人的行为的判断不同,具体表现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的不同。

37、刻板印象反映了共性,有利于迅速从总体上把握人的概貌。但刻板印象也有很僵化、不灵活的缺点,抹煞人的个性,因而并不能保证适用于同类中的每一个人。(√)

38、月晕效应是因被知觉对象的个别特质左右了判断,而投射作用是知觉者的主观特征支配了判断。但结果都一样,都会歪曲知觉。(√)

39、因为价值观能左右人的知觉,能决定人的态度,能影响行为的动机。(√)

40、许多组织管理的研究焦点都放在了三种态度上:(对工作的满足、对工作的投入、对组织的认同)

41、工作满足与工作态度通常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称谓(常被替换使用)。

42、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相分离)。

43、认知失调越大,压力就越大,相消除不平衡的欲念就越强。(√)

44、“行为-态度”模式。自我觉得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45、自我觉知理论认为,在有了事实之后,“态度”是用来使自己的过去行为合理化而不是用来指引未来的行为。(√)

46、激励-保健理论是由(赫兹伯格)提出的。

47、三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48、杰出的经理们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欲望。(√)

需要较强烈的人往往在组织中充当被管理的角色。(√)

49、在人感到不公平时会有如下几种表现:(改变自己的努力水平、改变自己得到的报偿、歪曲自己的认知、歪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眼前的工作)P127

50、动机激励水平=效价(效果的价值)×期望(效果的可能性)

51、目标管理与目标设置理论唯一有分歧的地方在于,目标管理主张参与决策,而目标设置则认为应由上级指派任务。(√)

52、在工作场合中,角色期望反映为(心理契约)。

53、团体规模越大,每个人多付出的努力相对越小。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学名,叫作(社会性虚度效应)。

54、团体动力过程存在两个对立的方面,一个方面产生(增值效果),另一个方面产生(贬值效果)。

55、P162(上表)

凝聚力同绩效有(循环依存)的关系。

56、在团体中,沟通的作用主要有四种:(控制、激励、情感表达、信息流通。)

57、P168-169(二)沟通网络,图与文字。

58、传言是不可能杜绝的。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或减少传言带来的负性作用。(√)

59、领导的理论有:(特质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

60、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

61、密西根的研究也得到两个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62、布莱克和莫顿研究认为:类型(9,9)——团队管理——的领导风险的(管理绩效最好)。

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以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按一定规则从事活动的群体或社会单位。

2、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一起工作并通过别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3、情影模拟测验:把被试置于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让他们进行某些规定的工作或活动,对他们的行为表现作出观察和评价,以此作为鉴定、选拔、培训管理人员的依据。

4、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探讨如何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或管理的一门科学。

5、决策: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6、经济人:直译为“理性—经济人”,又称“实利人”。“经济人”的假设实际上是从享乐主义的观点出发,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己之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则是为了获得经济报报酬。

7、社会人: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

8、参与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实行共同管理。

9、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10、复杂人:人类的最大需求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有纯粹的社会人或成就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

11、“应变”或“权变”:在管理措施上要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换言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12、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3、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14、自利性偏差: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15、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在某一具体时刻只是以对象的部分特征作为知觉的内容。

16、刻板印象:是指根据一个人属于哪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的人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行为。

17、第一印象:是指在最初的接触中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18、月晕效应: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以至忽视了其他特点或品质,就好像明亮的月光使周围的星斗失色一样。月晕效应的特点:(1)遮掩性;(2)定势性;(3)弥散性。

19、投射作用:是指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质别人也有。

20、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事物、行为之优劣、好坏的最基本的信念或判断。

21、态度:是对人、客体、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反映了对人、客体、事物的感受。

22、工作满足: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23、工作投入:是指心理上对工作认同,并将工作绩效被为个人价值观的反映。

24、组织认同:是指员工接受组织和组织目标,并希望保持自己作为该组织之成员的身分。

25、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菲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26、激励动机:是指一个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7、目标管理:是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以此激励人们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它既是一种激励技术,又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8、绩效薪金制:就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纯利分红,也就是把报酬同绩效相结合。

29、弹性福利:是指允许员工在各种可能的福利方案中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求进行选择。

30、双轨薪金制:是对同样内容的工作,新员工的薪水永远低于老员工。

31、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方式。

32、P142—144  八、工作设计,也可是论述题。(试述工作设计试举两种工作设计的形式。)

工作设计:是指将任务组织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换句话说,就是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

科学管理:用科学方法确定工作中的每一个要素,减少动作和时间上的浪费,提高生产率。

工种轮换:是让员工在能力要求相似的工作之间不断调换,以减少枯燥单调感。

工作扩大化:是指在横向水平上增加工作任务的数目或变化性,使工作多样化。

工作丰富化:是指从纵向上赋予员工更复杂、更系列化的工作,使员工有更大的控制权,参与工作的规则制定、执行、评估,使员工有更大的自由度、自主权。

社会技术系统

工作生活质量:旨在改善工作环境,从员工需要考虑,建立各种制度,使员工分享工作内容的决策权。

33、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

34、利益团体:指对某类特定事物共同关心的人形成的团体;

联谊团体:指由具有共同特性或兴趣的成员组成的团体。

35、团体人力资源:是指团体的成员素质,包括成员的能力和性格。

36、角色:是指人在社会单位中,由于担任某种工作或责任,而有一组预定的行为模式。

37、角色认同: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同角色相一致。

38、角色期望:是指别人认为你在特定场合中应一贯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39、角色冲突:是指各个角色互不相容、个体无法协调各个角色时产生的矛盾局面。

40、异质性: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就需要团体成员分别具备各种不同的素质,这种团体成员构成上的特性就叫异质性。

41、团体压力:团体、团体规范对每一个成员产生约束力,使其与团体保持一致,服从团体利益,效劳于团体。这种约束力就叫团体压力。

42、从众行为:为了能被团体所接纳,员工总要顺从团体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同团体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43、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相互吸引并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还表现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体的向心力这样一个总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