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自考专业

06年4月“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四章

  • 发布时间:2024-09-15 16:21:23
  • 来源:本站整理
  • 阅读:
导读: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3.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
  知觉:是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3.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

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4.1 环境知觉

一、概念:

1.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

2.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二、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1.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1)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

(2)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2.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3.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

① 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② 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4.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① 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

② 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4.2环境认知

1.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4.3认知地图

1. ☆什么是认知地图:

(1)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2)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2.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⑴ 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

⑵ 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

⑶ 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

⑷ 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3.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1)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2)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3)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4)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5)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4.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1) 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

(2) 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

5.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1) 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个体的社会阶层及一些个体差异特征都会影响认知地图的特点。

(2) 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3) 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4) 在个体差异的各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

6.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⑴ 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参照系统。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① 即注意并记住路标;  ② 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③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④  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⑵ 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① 对于成年个体,与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

② 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利用出版的地图,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七、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1.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性”。

2. 认知地图是如何表征的:我们可以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3. 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象环境的一些幻灯片储存在我们的脑中一样。

4.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

5. 关于记忆的结构,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每个群集也许由“参考点”代表,参照点是群集内用符号代表所有位置的“最好的例子”。这些组块或群集以某种序列的方式储存在脑中。

6.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

§4.4寻路

一、简述哪些情境特征会促进寻路。

1. 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2.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它们是:

(1)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2)视觉接近的程度 (3)空间规划的复杂性。

① 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

② 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

③ 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二、简述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

1. 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

2. 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

(1) 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

(2) 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三、什么是指路地图?

1. 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路地图。

2. 应遵循几个简单原则:

⑴ 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

⑵ 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四、试述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

1.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2.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①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

② 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相关阅读